Home of Christ Church in San Francisco

主題:同心合意榮耀神

電郵      登入      English Ministry      


:: 友站連結 ::
基督之家總網站
基督之家數位資訊館
中國信徒佈道會
恩雨之聲
海外校園
聖經廣播網
基督教天道福音中心
牧者的話

文章:以斯帖記中的衝突

4/3/2021沈有方牧師

以斯帖記中的衝突

沈有方 牧師

引言

 

    以斯帖記所講的故事,大約是發生在主前485年到主前465年之間。當時的波斯帝國的王是亞哈隨魯王。在世界歷史中,他被稱作薛西斯一世Xerxes I。亞哈隨魯是Xerxes的希伯來文翻釋。

 

    根據希臘史家希羅多德(Hirodotus)記載,薛西斯一世,也就是亞哈隨魯王當政之時,希臘正開始崛起,亞哈隨魯王在位第三年曾經召集朝臣,秘密地討論如何進攻希臘。一章1-8節所記載的亞哈隨魯王大宴群臣一百八十日,炫耀他的財富和尊榮,可能就是與那次秘密會議,討論進攻希臘有關。

 

    之後的故事高潮迭起,本文試著從衝突的角度來看以斯帖記前半段的情節。其中有因為驕傲而引起的衝突,也有因為偏見而引起的衝突。教會中免不了也會有衝突。我們應當如何面對衝突,如何克服衝突?也許以斯帖記可以給我們一點亮光。

 

一、以斯帖記中因為驕傲而引起的衝突(斯一1-22)

  1. 傲慢的君王

        在1-8節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見亞哈隨魯王的傲慢。

        第3節說,他在位第三年,把波斯帝國所管轄的所有各地的首領、貴族都請來參加宴席。這也沒有什麼,很多國家的君王都會這麼做。但是,接下來第4節,就不一樣了。第4節說:「他把他榮耀之國的豐富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給他們看了許多日,就是一百八十日。」 ; 「榮耀之國的豐富和他美好威嚴的尊貴」大概是指亞哈隨魯王鎮壓埃及和巴比倫的反抗時,所擄獲的大批貴重物品。也可能包含了亞哈隨魯王從父親大利烏王承繼的財富。如果展示的是戰利品,可能是作為戰勝者向盟友及國內各省的貴冑包括軍事首長的炫耀。同時他展示了他的身家達180天之久。不管怎麼解釋,180天都代表了亞哈隨魯王的驕傲。

        他為王宮所在地的所有人民擺設筵席,長達七日之久。這是個如何闊氣的筵席! 所有的大小人民都參加!這就難得聽聞了。不但筵席的時間長,筵席的裝飾也是豪華不已。我們看第6節說的各種不同顏色,有白色、綠色、藍色、紫色、白、黃、黑玉石。用具有銀環、白玉石柱、金銀的床榻。王用金器皿賜酒。這些描述,相信都是作者刻意傳達的一個印象:王宮奢侈豪華。

        第8節說,喝酒有例,不准勉強人,因王吩咐宮裡的一切臣宰,讓人各隨己意。NIV的翻譯表示,喝酒不可限量。喝酒都有律例,可見王的傲慢。

        整體來看,作者非常可能刻意地用數字(地方:127省;時間:180 日、7日)、各種色彩、喝酒的情況,來描述一個帝國君王的奢華及他與大臣們共有的權力與傲慢。這種過分的炫耀和張狂,乃是驕傲的直接呈現。作者語帶諷刺地暴露了筵席的奢侈,亞哈隨魯王放縱揮霍、好大喜功的個性,及看似權傾天下的情況。

  2. 不配合要求(9-12節)

        9-12節經文的中心是第11節。「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

        筵席到了高潮,第七日,當大家都喝到醉醺醺之時,王派人去請王后到王面前。為什麼?經文說,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看出,王后在王心目中的地位。從「王要各等臣民看王后的美貌」這句話可以看出,王顯然是要炫耀他的王后的美貌。我們如果更深一層地去看「炫耀」的原因,就可以推測出來,王后在王的心目中,可能只是一個玩賞的對象。至終,王后的地位只是和王所展出的戰利品類似。可憐可悲,貴為王后尚且如此,何況天下平民百姓女子?!

        所以, 第12節說,「王后瓦實提卻不肯遵太監所傳的王命而來」, 就不足為怪了。王之所以大為憤怒,心如火燒,因為王在群臣面前受辱,王的威嚴受到嚴重挑戰。

        10節講到亞哈隨魯王飲酒,心中快樂,12節說「王甚發怒,心如火燒。」在短短的三節中, 王忽而快樂,忽而發怒。王因為得以展示他的權力,及開懷暢飲而心中快樂,但因王后瓦實提不肯遵命前來而發怒。由此可見王是個權力慾重,並且喜怒無常的人。亞哈隨魯王與王后之間的衝突表面化了。亞哈隨魯王是個傲慢的君王, 王后瓦實提不願意配合他不合理的要求, 就好像我們當中有人在上班,遇見一個傲慢的上司,對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你要怎麼辦?瓦實提選擇直接了當的拒絕。她的下場是什麼呢?后位被廢。

  3. 不堪的結果(13-22節)

        1-8節中,王的權力和威嚴浩大。13-22節中,瓦實提公開拒絕王的命令,顯示王的權力是多麼的脆弱。面對這樣的公然挑戰,王固然不宜把它只當成夫妻間的齟齬──關起門來處理,但王竟然聽從屬下的建議,擔心妻子的藐視有害於王的臣民,竟靠立法來維持全國丈夫(包括王本身)的尊嚴。這與1-8節對王權浩大的描述差距甚遠,誠然是作者的諷刺筆法。他們雖然頒發了妻子要尊敬丈夫的命令,但這種做法,能夠贏得妻子衷心不渝的尊敬嗎?雖然聖經沒有記載這項荒誕命令的推行結果如何,但我們可以想像,應當只是又一則歷史上的笑話而已。這個結果,不僅對瓦實提不堪,對王也是不堪。是雙輸的局面。

        這對我們信徒也是一個提醒。特別是:擁有權力、地位或恩賜多的信徒,必須格外謙卑,學習做眾人的僕人。我們中間是否有信徒在財富、知識、能力或社會地位方面也超過一般人,在不同的崗位上擔任領導之職呢?我們中間是否有人因為恩賜、熱心超過一般信徒,而在教會、福音機構、查經班或團契裡負有領導之責呢?不論是在世上、在教會,身居領導地位的弟兄姊妹都要特別小心,不要醉心於權力本身的追逐。亞哈隨魯王濫用權力,正好成為我們的警惕;我們當追求的是效法主耶穌,作眾人的僕人。懇求聖靈幫助我們!

        主耶穌的領導方式,與世人當權後的傲慢恰恰相反。耶穌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尊為君王的,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做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2-45),雖然《以斯帖記》的作者沒有直接指責亞哈隨魯王及他身邊的大臣,但是作者運用文字技巧,描述他們傲慢的態度和濫用權力。今天,若有信徒因其財富、知識、能力或社會地位等任何一方面,超過一般人,因而被神所用,站在領導的地位,必須謹慎自守,隨時求聖靈幫助,並學習耶穌的柔和謙卑。

        哥林多前書四章7節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當我們來到天父面前,可曾體會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聰明才智,哪一樣不是神所賜的呢?這樣,有什麽可以自誇的呢?若我們能謙卑下來,也許便會更容易發現別人的恩賜與優點,也就會減少與他人的衝突。

 

二、以斯帖記中因為偏見而引起的衝突( 斯三1-9)

  1. 守神令不願跪拜(1-6節)

        這一段經文主要是講哈曼與末底改之間的衝突。

        衝突的表面原因是末底改不理會王的命令:滿朝文武見到宰相哈曼都要跪拜,唯獨他一個人不跪拜哈曼。末底改明知自己違背王的命令,並觸怒了大臣哈曼,為何還是不跪不拜呢?作者沒有解釋原因。首先我們要推測一下末底改是不是什麼地方和王過不去,所以不肯遵守王的命令。在以斯帖記第二章裡面,講到末底改聽見有人要謀殺王, 就透過以斯帖去告密。這表示末底改是效忠於王的。末底改既然效忠於王,就應該不會無故地違背王的命令。那有什麼其他的原因呢?,第4節說 : 「他們就告訴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經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大人。」這句話暗示了末底改不跪拜和他是猶大人有關。為什麼因為末底改是猶大人就不跪拜了呢?

        經文第1節說:哈曼是亞甲族人。亞甲族人與猶大人有什麼關係?

        根據撒母耳記上十五章8節,亞甲族應該是亞瑪力王亞甲的後裔。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可以說是世仇。根據出埃及記十七章8-16節的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在曠野裡的第一場爭戰,敵人就是亞瑪力人。當他們在旅途上困乏的時候,亞瑪力人從背後來攻擊他們。摩西和約書亞合作打亞瑪力人。摩西說「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撒母耳也殺死了亞瑪力王亞甲(撒上十五32-33)。

        所以,亞甲族人與猶太人是世仇,直到波斯時代還是如此。摩西所說的「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成為猶太人必須要遵守的神的命令。既然如此, 末底改怎能向哈曼跪拜?

        有人可能會問,末底改的作法是否也是一種偏見,以致於造成衝突?我們要小心分辨:因為「耶和華已經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亞瑪力人爭戰」這句話是出自耶和華神的,所以猶大人末底改就不應該向亞瑪力人哈曼下拜, 不應該向哈曼表示尊敬。這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乃是遵守神的話語的表現。

  2. 循偏見謀殺無辜(7-9節)

        第7節講到掣普珥就是掣籤。普珥究竟是什麼?根據近代的考古發現,普珥是一種泥造的立方體,有點類似骰子。所以說掣普珥就是丟骰子。哈曼的人用丟骰子的方法決定了什麼時候要殺猶太人,然後去向王提出要求。

        哈曼先掣籤決定滅絕猶大人的日期,然後才去向王提出要求。這樣的程序和一般臣子總是先得到王批准,才開始去行動的正常做法,非常不同。這說明了哈曼似乎不把王放在眼裡。也間接告訴我們,哈曼是個高傲的人。我們在第一章裡面,看到亞哈隨魯王是個傲慢的人,而哈曼也是。他們的不同是亞哈隨魯王直截了當、赤裸裸地表現出來他的傲慢。哈曼就稍微有點偽裝,沒有那麼直接,但骨子裡還是驕傲。所以我們雖然說,第三章的衝突是偏見產生的衝突, 其實偏見的背後也有驕傲的成分。

        哈曼為何如此殘忍?末底改不向他跪拜,使他這麼驕傲的人,自尊心/自大狂遭受打擊。再加上哈曼是亞甲族人,當他知道末底改是猶大人後,新仇舊恨,就促使哈曼要滅絕所有的猶大人。無論是因為末底改不跪拜或末底改是猶大人促成他要滅絕猶大族,都是不成比例的報復。這兩個原因,基本上都是仇恨引起的偏見。當偏見大到某種程度, 衝突就必然發生。

        歷史上,因為仇恨引起偏見而造成衝突的事件層出不窮。清朝的義和團濫殺宣教士及基督徒,正是因為各國侵華,訂立不平等條約而引起。

        2020年三月,新冠肺炎全球爆發。一般認為新冠肺炎的源頭是中國武漢。也許中國政府要負一定的責任,但這與一般的中國人無關。可惜的是,全球各地,竟然因為疫情嚴重, 產生公開地排斥亞裔的情況。嚴重的,甚至當街毆打亞裔,或搶奪亞裔。這就是偏見產生衝突的一個標準例子。

        偏見若不解決,就會造成衝突,也就可能發生令人難以明白的事端。我們周遭的人也會受到影響。輕者,擾亂他們的生活;重者,讓他們惶恐莫名。所以我們在教會裡面做領導的, 千萬不要以為衝突只是兩造之間的問題。 處理得不好, 全教會的會眾都會感到不安,不知道教會前面會怎樣。《雅各書》一章2-3節說︰「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因此, 教會領導層最好不要彼此有偏見。倘若真有弟兄得罪了你,化解之道,有時就是百般忍耐。

 

三、從以斯帖記看如何面對衝突 (斯四1-17)

    在以斯帖記第四章裡面,我們看見三種不同的面對衝突的態度。第一種是猶大人情緒的表達──哀慟。 第二種是以斯帖最初的反應──否認問題的存在, 不敢面對。第三種是以斯帖後來的反應──積極面對。這也代表我們一般人面臨衝突時可能的反應。

  1. 哀慟面對衝突(1-3節)

        這三節經文講末底改和猶太人知道了大難臨頭以後的反應。末底改和各處的猶太人知道了哈曼的計劃之後,他們的反應是「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以斯帖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只覺得末底改穿麻衣,可能會帶來麻煩,要他換件衣服,到宮裡面來商量。末底改這樣做,其實是符合猶太人的傳統的。

        但是我們中國人,講究的是要內斂,無論碰到什麼事,不太可能一邊在大街上走、一邊痛哭哀號。那麼這段經文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當然不是要學習,無論碰到什麼委屈的事,都要大聲嚷嚷。但是如果所碰到的事是和神的榮耀、神的名有關,我們就不應該繼續保持沉默了。

        加州以至於美國整個國家,同性婚姻合法化一直是引起爭論的話題之一。其實這只是冰山的一角:反基督教、反傳統價值的風潮,正在風起雲湧。首先是在歐洲。譬如說,英國有些法官屢次判決基督徒在工作場合不能堅持基督徒的信仰。有些英國基督徒為了這個原因,被公司開除。事情鬧到法院去,結果法官支持資方。基督教在英國被圍攻,應該保護他們信仰自由的法院,反而排斥他們。

        今天在美國,這些事情也越來越普遍。在學校,基督徒早就不能公開帶領其他學生禱告,甚至老師在課堂裏,也不能強調自己的基督信仰。現在在公司裡面,做主管的也要避免這些事情,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一種歧視。反對的人認為學校應該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各種宗教,而不是只突出基督教。他們認為,學校教育不應該談個人的事情,而宗教是屬於個人事情的範圍。他們還說,如果學生對神有興趣,他可以到教會去學,不要在學校裡學。大家看見沒有,美國是以基督教立國的國家,居然被這些自由主義分子,轄制到這種地步。我們基督徒能不發聲嗎?

        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納粹要求德國基督徒都要效忠納粹。希特勒在歐洲殺了害許多猶太人,但是除了少數基督徒領袖起來反對希特勒之外,大多數的基督徒都靜默不語。歐洲的基督教界,在戰後也對他們當年的懦弱表示後悔。

        對有些人來講,可能有人認為我們講的題目太大了。但是親愛的弟兄姊妹們,在你上班的地方,在你的親戚朋友裡面,你是不是會碰到一些對基督徒不友善的人,甚至嘲笑謾罵基督教的人?為了我們的神,你不要默默地承受,求主給你智慧與勇氣,知道面對這種狀況,你應當說什麼。

  2. 不敢面對衝突(4-14節)

        我們看到11節裡面,以斯帖因為不敢面對衝突,所以拒絕了末底改的要求。以斯帖為什麼會拒絕?從外在的環境來看:以斯帖做了五年王后,已經知道亞哈隨魯王是一個捉摸不定的人。如今她已有三十日沒有見王了,表示她目前並非王最寵愛的,最有影響力的后妃。所以她意識到這樣去見王一來風險太大,二來不一定有效,就像後面13-14節,末底改所說的,她可能想自己在王宮裏應該是安全的,她期待有別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大問題,這是外在的環境。

        從以斯帖的性格來看,我覺得以斯帖這樣的反應也是很自然的。前面我們說過,以斯帖個性很溫順,二章10節說,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二章15節說,以斯帖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悅她。她對末底改,還有王宮裡的長官都很順服。這個溫順的個性,讓她很自然地不想和亞哈隨魯王起衝突。

        今天當我們遭遇環境的挑戰時候,我們的反應是什麼呢?我們是不是也是看環境、隨眼見, 被自己的個性所操控呢?

        以斯帖本想逃避這個挑戰,但是神藉著末底改向她所說的話徹底地改變了她。從13-14節, 我們看見兩個重點:

            1) 遇衝突不要採取鴕鳥政策── 以為不採取行動, 衝突會自然免去(13節,14節上)

            2) 珍視神所賜的地位與機會── 王后的位分與現今的機會去解決衝突(第14節下)

  3. 積極面對衝突(15-17節)

        從15-17節,我們可以看見以斯帖聽了末底改的話之後,她就勇敢地負起了她的責任,積極面對衝突,與她先前的拒絕接受使命,前後判若兩人。以斯帖為什麼能夠有如此的轉變?因為她肯。因為她肯接受神的使命,神就在她身上做那奇妙的工,讓她過去因為性格所造成的害怕,避免與人衝突,為了神的緣故,就改變了。她的潛能就被激發出來。她過去是聽命於人的人。聽末底改的話,聽官員的話,聽亞哈隨魯王的話,但是17節說: 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以斯帖在這個故事裡的地位從此改變。她變成了主導一切的人。她為什麼能?因為神給了她勇氣,讓她在臨危受命的時候,突然變成敢於復仇的巾幗英雄。同時,她也把自己的行動的後果,完全交託在神的手裡。她和宮女,並一切猶太人都禁食三晝三夜。經文第16節,沒有提到禱告,但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他們在禁食的同時也向神禱告。藉著禱告,把自己的命運交託在神的手裡。

        當教會裡面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問神,我們能做什麼?但是在這之前,首先要積極面對衝突。我們要對神說,主啊,我肯。只要我們說我肯,神就能。以斯帖肯了之後,神就能使用她。神就能創造一切神蹟來完成他的旨意。

 

四、從以斯帖記看如何克服衝突 (斯七1-6)

    在以斯帖記裡面,筵席是很重要的場景之一。 以斯帖記的作者特別用不同的筵席,來描述這個故事的開場、結束以及中間的轉折。

    七章第1節說,王帶著哈曼來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這是 以斯帖第二次邀請王和哈曼的筵席。她第一次的筵席記載在 《以斯帖記》第五章。

    以斯帖擺設筵席,伺機解除這位對猶大人威脅極大的仇敵。其間以斯帖智勇雙全地達成使命,可以作為我們克服衝突的參考。

    以斯帖的請求,記載在第3節和第4節:3 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4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以斯帖說話的技巧充滿從神而來的智慧。何以見得呢? 可以從以下三點來看:

  1. 動之以情:

        以斯帖的請求不是訴諸於是非對錯,而是基於王對她的喜愛。第七章3節一開始,以斯帖就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她的邏輯是王若喜歡她,就不容她被殺。接下來,以斯帖說:「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正好和王的問話 「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相對稱。王問你要什麼,以斯帖答:「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王問你求什麼,以斯帖答:「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神使用王講了三次對以斯帖表示喜悅她的話,讓以斯帖就勢帶出她所要說的話。

  2. 訴之以理:

        以斯帖的請求不但動之以情,更進一步訴之以理。第 七章4節上說:「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以斯帖為什麼用被動式語句「我和我的本族被賣 了」?因為以斯帖一方面要控告哈曼,另一方面,又不能牽涉到王。計謀雖然是哈曼定的,但是王的確曾經參與這個決定。被動式語句沒有明說是誰賣了他們,所以也就不直接牽涉到亞哈隨魯王。

  3. 連王抗敵:

        以斯帖再進一步地把這件事,從她和她本族的問題,推論到王的損失。她說:「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這極可能是因為猶大人散佈在波斯各階層,而且辛勤工作, 譬如但以理,尼希米等甚至還身處高位,對波斯帝國整體的幫助非常鉅大。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也是如此。如果有這麼多猶大人從波斯帝國被除滅,稅收將會大量減少。因此,王 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以斯帖記三章9節,哈曼說: 「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 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一萬他連得銀子,相當於今天的三億多美元。可能是當時波斯國一年三分之二的稅收。 以斯帖的意思是,如果王損失了所有的猶大人,哈曼的捐款還不能補足王這樣的損失。

        從以斯帖與王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到,在處理衝突的時候,須求神賜給我們有從上而來的智慧。

        以斯帖在處理這個滅族的衝突的時候,她也是非常勇敢的。

        第5、6兩節記載,亞哈隨魯王問王后以斯帖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那裡呢?」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之後,在7-10節中, 哈曼就被處死了。

        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的場面對以斯帖一定是驚心動魄。 亞哈隨魯王和哈曼都是善戰的勇士。以斯帖只是一個弱女子,居然敢當面指認哈曼是那個惡人。哈曼難道不會老羞成 怒,做出意想不到傷害她的事? 在此之前,以斯帖根據末底改的指示,一直隱瞞著她猶 大人的身分,末底改教她這樣做,可能是當時社會中有一股排斥猶大人的風潮。如今她出面指責哈曼,第一個副作用就是王和哈曼馬上知道,王后以斯帖居然是猶大人。以斯帖這麼說,她實在不知道王會怎麼反應?說不好,亞哈隨魯王可以治她欺君之罪! 以斯帖難道不知道這些危險嗎?我想她一定是知道的。 但她作出勇敢的決定,她把個人生命的安危置之度外。以斯帖給我們留下了勇敢的榜樣。只要是對的事,只要是合神心意的處理方式,我們就應該全力以赴,雖千萬人吾往矣。

        從以斯帖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當我們遇到衝突的時候, 也可以求神賜下智慧和勇氣,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行 動。而當我們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時候,神亦會親自掌管 一切,幫助我們靠著祂,得著智慧和勇氣來克服衝突。

最新消息

主日崇拜及靈修分享

親愛的弟兄姊妹,教會目前仍然保持主日崇拜網路直播及實體開放同時進行。想參加網路直播的弟兄姊妹, 請點擊以上按鈕就可以看到基督之家二家的主日崇拜直播。謝謝。

教會每週二次的網上靈修分享,除了最新的一課在首頁直接登載播出之外,也在「牧者的話」逐日登載播出。弟兄姊妹如果因故沒有及時靈修,可以到「牧者的話」去搜尋。從2022年九月開始,教會的靈修分享也同步登載於博客(Podcast) App.弟兄姊妹可以在 Podcast 上搜尋“基督二家”, 就可以找到 “沈牧師靈修分享”。


牧者的話

沈牧師靈修分享:羅馬書(4)1:24-32 (4/18/2024)

與牧者面對面

卽日起弟兄姊妹可在下列時間點擊按鈕與牧師面對面在網上交通禱告:
沈有方牧師:週三, 五 10-11AM
凌偉健牧師:週二, 四 11AM-12
 (輸入密碼123)